养殖失败案例 (养殖失败的原因)
这几天突然对养殖失败案例 这个知识点感兴趣,于是查找了不少资料,对此有了不少了解,本文就针对养殖失败案例 以及养殖失败的原因这个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有同样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本文归纳为以下目录
养殖石蛙为何失败
养兔子失败原因是什么?
泥鳅养殖户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有些人养殖黄鳝失败,是什么原因呢?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了吗?
养殖石蛙为何失败
石蛙目前养殖起来是比较困难,但市场前景非常好。我养殖的蛙就卖到120元一斤。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你没有用心去做。你的养殖模式不对,养殖场地选择不合理。石蛙注重管理,重在防疫。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有养殖成功的胜算。,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养兔子失败原因是什么?
无论规模化养兔子还是农村小养殖兔子的农户,失败的人很多,我总结原因都是相同的。第一关,环境关。没有几个能过关的,兔子需要安静,通风向阳,空气新鲜,气候干燥,可是现在人的环境违背了兔子生长的自然规律,主要是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好,更主要缺少阳光。周围噪音太大,夏天太热,湿度过大,这种环境很难养出好兔子。第二关,种兔不过关。绝大多数买回的种兔,实际是商品兔里比较好的做种兔,完全没有经过严格挑选。更严重有些种兔带有鼻炎或皮肤病菌,结果你刚买回种兔不久就出现鼻炎或皮肤病菌造成传染性遗传性危害全部健康的种兔。这样的兔子繁殖率出栏率都很低。所生的后代小兔子体弱多病,死亡率很高。因为种兔不健康,所以经常出现死胎流产,没有奶水,乳房炎,黄尿病等。第三关,饲料不过关。现在颗粒饲料虽然很容易养兔子省工,可是后果也非常严重,因为草粉或配方不合理,兔子经常出现问题,种兔奶水不足,小兔幼兔出现腹涨拉稀死亡。或出现僵兔。我个人认为兔子一部分病属于遗传,其它主要是饲料引起的,所以说很多人失败原因和饲料有直接关系。第五关,饲养员。兔子和伺候孩子一样,决不可马虎,首先有爱心,精心,和责任心。不是喂完饲料就没有事情了,最主要检查是否缺水?兔子粪便是否正常?发现病情及早治疗,如果晚了没有治疗价值。其实兔子主要是靠预防不是靠治疗。第六关,淘汰关。很多人不喜欢淘汰自己的兔子,很多兔子病有一定传染和遗传性,多老弱病残的兔子必须严格淘汰,才能保证健康的兔子群体。只顾花费时间去治疗,结果没有多少兔子可以治疗好的。白白浪费药费和宝贵时间,有些兔子打完针加快死亡,只有自然治疗恢复有一定效果自然恢复方法很简单,以后可以详细说明。如果你是大规模养殖,老弱病残的兔子不淘汰会浪费几千几万饲料费。
泥鳅养殖户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任何一种养殖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泥鳅的养殖也是一样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泥鳅养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泥鳅养殖的经验,看到别人养殖泥鳅赚钱了,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头脑发热,也跟风养殖,可能导致失败。
二是没有科学地建造养鳅池,不遵循泥鳅的生活规律,随便找个池塘放了泥鳅就完事,结果导致泥鳅会在阴雨天或者在进水时逃跑。
三是没有合适的苗种来源,通常在市场上随意乱购泥鳅苗;这些苗种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放养后泥鳅大面积死亡而造成巨大损失。
四是不遵循泥鳅的生态习性或泥鳅的生病规律,在泥鳅生病后,盲目用药或乱用药,导致泥鳅大量死亡。
五是不知道如何科学管理泥鳅的养殖,包括不知道如何管理水质,或水质管理不科学,不知道何时投喂,也不知道投喂的量和饲料的营养要求,有的养殖户根本就不知道鳅池水位应保持多少,鳅池水体该如何才达标,这种盲目的管理是不可能获益的。
另外建议大家做之前一定要考察好当地的市场行情,即使你养的再好,销路不好不也是件头痛的事吗?所以:技术要好,销路要好!
有些人养殖黄鳝失败,是什么原因呢?
养殖黄鳝失败原因,总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黄鳝养殖的环境差。黄鳝的饲养在环境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苗种放养前没有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且池塘中没有种植水生植物给黄鳝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2. 黄鳝养殖的苗种质量不好。选择的苗种体质不健壮、活动力不强、体表黏液大量脱落。3. 黄鳝养殖的苗种消毒不到位。苗种放养前,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杀灭体表病原体。4. 黄鳝养殖要注意放养密度不当。在黄鳝养殖期间,放养密度过高,导致黄鳝患病。5. 黄鳝养殖的禁用水源:自来水 井水。6. 黄鳝养殖的天气:必须保持 前一天阳光充足,后三天阳光充足,气温25度以上。7. 养殖黄鳝的饲料管理技术不行。黄鳝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单独投喂一种动物性饲料,容易造成黄鳝贪食,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亡。投喂腐臭变质的饲料,引起黄鳝患肠炎等疾病。另外黄鳝的水质管理也要注意,许多养殖户在养殖期间,不重视水质的培养,造成水质的恶化,破坏了黄鳝生理生态要求,造成病害的发生。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了吗?
长江白鲟没有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养殖失败的原因是其不容易养活,没有掌握人工繁殖、饲养技术。

据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学家表示,野生长江白鲟一直没有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此前因缺乏技术、硬件条件,人工养殖的白鲟其存活时间最长只有29天。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的分布区在逐渐缩小,数量也在逐年减少,且个体也越来越小,目前我国已具备相关的养殖条件,但却再没有捕获过活体长江白鲟。
白鲟种群现状到灭绝经过如下:
1、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
2、2019年12月23日,长江白鲟(白鲟属仅含1种)被正式宣布灭绝。
3、2022年7月21日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