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养殖注意事项 (雏鹅养殖注意事项和禁忌)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雏鹅养殖注意事项 和雏鹅养殖注意事项和禁忌这样的知识盲区,很是困扰,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两点知识,希望能帮助正在需求答案的你。
本文归纳为以下目录
鹅的防治有哪些?养小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养殖雏鹅的注意事项
关于养小鹅的问题
养鹅中喂鹅的一个问题
育雏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养殖鸡鸭鹅下雨天注意的事项
鹅的防治有哪些?养小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养小鹅应注意温度、湿度、饲料的用量,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鹅得病或拉稀这样会死的!,注意鹅育肥前期和后期的补料雏鹅在育肥前期消化功能差,生长发育迅速,要注意补饲易消化、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喂颗粒料效果更好。补饲时要按先精料后青料的顺序进行,防止雏鹅挑食青料。随着鹅日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喂青料,减喂精料。雏鹅30日龄左右就可以停止补饲精料,以饲喂牧草为主。但在鹅出栏前的20天左右要补饲精料,使其增膘,增加肉的嫩度。 钙磷占鹅体内矿物质总量的65%~70%,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并且参与维持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活动。育肥鹅在生长后期主要以青料为主,容易造成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病鹅表现腿部麻痹,瘫痪。因此,要注意给鹅补充矿物质饲料,饲喂骨粉、贝壳粉、磷酸钙等,钙磷比例保持1.3∶1,同时供给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鹅对钙磷的吸收。 注意疾病的防控工作鹅的抗病力强是相对的,在小规模饲养过程中,其疾病很少发生。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由于饲养密度增大,鹅群中病原的传播几率增加,有些农户为节约成本,抱有侥幸心理,很少用药物预防,甚至不注射疫苗。当出现疾病时,不及时向兽医请教,而是选购便宜、劣质药物,最终损失惨重。因此,养殖户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好鹅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相结合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鹅的常见疾病如下:小鹅瘟它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为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时时摇头。有的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防治:在孵化前1个月给产蛋母鹅肌注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鹅副黏病毒病该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所致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有高度易感性。潜伏期3天~5天,拉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稀粪,精神委顿,眼有分泌物,行走无力,随水漂流,部分鹅后期有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0日龄雏鹅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病后6天~7天有好转,9天~10天康复。本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禽流感多种家禽急性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养殖场应及时接种疫苗,从而达到防止禽流感发生的目的。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这是扑灭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鹅大肠杆菌病该病根据发病的年龄,侵害部位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不同情况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本病主要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关,被病鹅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防治: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霍乱(巴氏杆菌病)症状为口鼻流出黏液或泡沫,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稀便,食欲废绝。治疗:环丙沙星,每升水0.05克;氟哌酸,每千克饲料0.2克。
养殖雏鹅的注意事项
雏鹅是指从孵化出壳至4周龄以内的鹅。由于其消化道容积小,消化能力不强,抗寒能力差,免疫系统还不健全,容易得病。人们常说:“鹅好养,雏难育。”因此,加强雏鹅期间的管理工作,是提高雏鹅成活率和增重的重要环节,雏鹅期主要的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温度 鹅是恒温动物,而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低温和温度骤变的适应力很弱。雏鹅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鹅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鹅增多,而且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鹅。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鹅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养育雏鹅的温度要求适宜而均衡:0~7日龄的雏鹅要求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二、 湿度 雏鹅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虽不像对温度的要求那样严格,但决不能掉以轻心。实践证明,当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鹅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挤堆、呼吸困难、拉稀、绒毛松乱等症状,突出表现是叨毛,严重时雏鹅整个头、颈和背部的绒毛全部被叨光,外观好像用热水烫过后拔净了一样。这样的雏鹅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鹅,失去饲养价值。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容易孳生,饲料和垫料容易霉变,鹅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同时还会引发雏鹅的热射病。三、 饥饿与缺水 随着体内剩余卵黄逐渐被吸收,雏鹅的新陈代谢日益旺盛。因雏鹅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应的饲料品质好、易消化。饲养过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鹅都能吃得好、吃得适中(七八成饱)。刚出壳的雏鹅机体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时内不给雏鹅饮水,雏鹅就会因严重失水而迅速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开始饮水,就不能无故中断。四、 有害气体 雏鹅对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当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0.51毫克/千克、氨气的含量超过21毫克/千克、硫化氢的含量超过0.46毫克/千克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伏。若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鹅则会出现眼角膜混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造成雏鹅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温较高、育雏舍通风不良、雏鹅饲养密度过大等。引起雏鹅氨气和硫化氢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被及时清除等。五、 药物中毒由于多用药、滥用药造成雏鹅中毒伤亡在养鹅过程中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饲养户缺乏现代饲养观念,不少养殖户就抱有不用药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错误认识,从雏鹅开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类(痢特灵等)、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等,引起药物急性或蓄积性中毒。鹅属草食水禽,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由于习惯于人们长期的传统粗放饲养,鹅对药物比较敏感,尤其是雏鹅。实践证明,只要能经常保持育雏环境清洁、卫生、干燥,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适宜,个体分群合理,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时定量喂给新鲜干净的饲料和饮水,雏鹅就能健康成长,且不易发生普通病和寄生虫病。至于小鹅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副粘病毒病等传染病,采用药物防治均无济于事,惟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对种鹅和雏鹅定期进行免疫,才能避免发病,保证生产安全。六、 挤压和鼠害育雏室保温条件不好、雏鹅突受惊吓、雏鹅在装运过程中遭受颠簸、不定时喂料饮水、饲养密度过大等常会引起雏鹅挤压致死。鼠害对3周龄内的雏鹅影响最大,不仅会引起雏鹅死伤,还会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重点要堵塞育雏室的鼠洞,注意关闭门窗,严防老鼠进入。做好以上几点,你在育雏鹅苗方面,肯定可以取得成功,希望能够帮到你。,主要就是注意疫情控制。
关于养小鹅的问题
多给它水喝。不要有什么它能钻进去的缝隙,鹅不会往回退,容易卡死。带它遛弯千万不要让它吃草坪的草,打过药,会中毒的。如果要溜的话,最好从小开始,大了再出去的话会不习惯。 另外:鹅能吃能拉,打扫起来很麻烦,成年的鹅一天要吃两大盆菜拌谷子之类,少喂也可以长得不错(我家只给它们一些洋白菜叶)但如果是母鹅下蛋就会很少,而且是软壳蛋。大了叫声很响亮,我家住15层,鹅一叫全楼的人都能听见,邻里关系不是很好的话就完了……护家,对陌生人有攻击性,尤其是那人要动你家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它拧到人。 鹅是很可爱的,也很聪明,你对它好,它对你感情也深。 但在城市里、在楼房里真的不方便养,如果你什么时候觉得没法再养下去的话,希望能给它找个好点儿的归宿。呵`,注意鹅育肥前期和后期的补料雏鹅在育肥前期消化功能差,生长发育迅速,要注意补饲易消化、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喂颗粒料效果更好。补饲时要按先精料后青料的顺序进行,防止雏鹅挑食青料。随着鹅日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喂青料,减喂精料。雏鹅30日龄左右就可以停止补饲精料,以饲喂牧草为主。但在鹅出栏前的20天左右要补饲精料,使其增膘,增加肉的嫩度。 钙磷占鹅体内矿物质总量的65%~70%,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并且参与维持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活动。育肥鹅在生长后期主要以青料为主,容易造成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病鹅表现腿部麻痹,瘫痪。因此,要注意给鹅补充矿物质饲料,饲喂骨粉、贝壳粉、磷酸钙等,钙磷比例保持1.3∶1,同时供给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鹅对钙磷的吸收。 注意疾病的防控工作鹅的抗病力强是相对的,在小规模饲养过程中,其疾病很少发生。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由于饲养密度增大,鹅群中病原的传播几率增加,有些农户为节约成本,抱有侥幸心理,很少用药物预防,甚至不注射疫苗。当出现疾病时,不及时向兽医请教,而是选购便宜、劣质药物,最终损失惨重。因此,养殖户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好鹅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相结合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鹅的常见疾病如下:小鹅瘟它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为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时时摇头。有的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防治:在孵化前1个月给产蛋母鹅肌注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鹅副黏病毒病该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所致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有高度易感性。潜伏期3天~5天,拉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稀粪,精神委顿,眼有分泌物,行走无力,随水漂流,部分鹅后期有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0日龄雏鹅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病后6天~7天有好转,9天~10天康复。本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禽流感多种家禽急性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养殖场应及时接种疫苗,从而达到防止禽流感发生的目的。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这是扑灭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鹅大肠杆菌病该病根据发病的年龄,侵害部位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不同情况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本病主要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关,被病鹅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防治: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霍乱(巴氏杆菌病)症状为口鼻流出黏液或泡沫,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稀便,食欲废绝。治疗:环丙沙星,每升水0.05克;氟哌酸,每千克饲料0.2克。
养鹅中喂鹅的一个问题
要强弱分群,把小的弱的分开来养,否则只会越来越弱,还有就是注意分群,7日龄前要在没群25只这样,以后逐渐减少,你如果是大群饲养就要增加食槽,吃的时候不会抢,你养之前怎么不多查一下资料呢?我给你找一个复制给你1.保温与防湿;刚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调节体温能力差,大群育雏的育雏舍内应有良好的保温和通风设施。以每平方米育雏面积饲养30一36只为宜,以后随日龄增长而减少。农村家庭养鹅,育雏一般采用自温育雏或普通灯泡给温育雏。要勤换垫草,注意防湿。 1~5天龄,如室温在15℃以上,白天可将雏鹅放在地面柔软的垫草上,用30厘米高的竹围围成0.3平方米面积的小栏内分栏饲养, 每栏10~12只,晚上放回育雏笼内;如室温低于15℃,除喂饲时间外,白天晚上均须放在育雏笼内保温.5天龄后,温暖天气可昼夜放在室内地面铺草的小栏内。20天龄后,雏鹅耐寒能力增强,舍内小栏可逐步拆除合群。整个育雏期内要注意防止‘埋堆’现象,发现雏鹅扎堆取暖时应.及时驱散,以免压死. 一般可根据雏鹅的动态、叫声来判别温度是否合适: 若温度合适,雏鹅均匀散开,吃食正常,休息安静:温度过低时,雏鹅聚集一角互相挤压,叫声长而低:温度过高时,雏鹅散开,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叫声高而短.发观上述情况应立即调节温度. 注意适时脱温.一般雏鹅的保温期为3~4周,适时脱温可以锻炼和增强雏鹅的体质.过早脱温,雏鹅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弱,较难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容易受凉;保温期太长,则雏鹅体质弱,抵抗力差,容易得病.结合初次“放牧与放水‘工作,热天在3~7天龄,冷天在40一20天龄,逐步外出放牧活动,以锻炼和增强雏鹅体质,开始逐步脱温,但在晚上必须注意保温,以免受凉.一般在3周龄时可以完全脱温,冬天约在4周龄完全脱温.完全脱温时,要注意气温的变化,在脱温的头2~3天,若气温突然下降,也要适当保温,待气温回升后再完全脱温. 潮湿对雏鹅健康影响很大.若湿度高,温度低时,体热散发而感寒冷,容易引起感冒和下痢;若湿度高温度亦高,则体热散发受到抑制,因闷热而造成代谢与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加. 因此,育雏室应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的地方兴建.育雏室要注意通风透光,门窗不宜密闭,注意勤换垫草,保持地面干燥.鹅的育雏温度与湿度见表52. 2.分群与隔离:雏鹅出壳后,应按体质强弱或定期按大小分群饲养.采用自温育雏时, 1~5天龄每群10只, 6~10天龄每群8只,11~20天龄每群4—6只,2l~30天龄每群20—24只,31天龄后每群50只.此外,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现体质瘦弱,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应及时剔出隔离,加强饲养,对病雏进行治疗. 3.放牧与放水:这可以增强雏鹅的体质,提高雏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雏鹅初次放牧和放水时间,可根据气温而定.热天在3~7天龄,冷天在10一20天龄.初次放牧和放水必须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喂饲后将雏鹅缓慢赶放到附近的草地上活动,采食青草,放牧约半小时,然后赶至清洁的浅水塘中,任其自由卞水,放水约数分钟, 赶上岸边理羽,干后才赶回鹅舍。放牧和放水时间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延长。20天龄后白天可整天放牧,晚上补料1~2次。 放牧应选择牧草青嫩、水源较近的牧地。必须待大部分雏鹅吃饱后才让鹅群蹲下休息,并定时驱动鹅群以免睡熟着凉。切忌在日光曝晒的中午放牧和放水,遇暴风雨应把鹅群赶回鹅舍或赶到避风遮雨的地方休息。 4.卫生与防鼠:要注意饲料新鲜,经常打扫场地, 勤换垫草,保持鹅舍内外环境清洁.每天清洗饲料槽和饮水盆.育雏舍晚上要有专人值守,并点灯照明,便于观察雏鹅动态和防鼠害. 在雏鹅阶段,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加20毫克,添加5%葡萄糖溶液,连用7天,可预防雏鹅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吧!,1、养鸡占总数的55%,鸭占总数的30%,鹅占总数的1-55%-30%=15%。2、养的鸡鸭鹅共有:450÷15%=3000只3、养鸡有:3000*55%=1650只 养鸭有: 3000*30%=900只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你可以把500只鹅用塑料网之类的隔开,分成5个小群,每群100只。当然隔离网要固定稳,鹅挤不倒。根据鹅的大小确定每小群需的面积。让鹅有足够的空间采食饮水,活动。喂鹅时,尽可能让每只鹅能尽快地采到食。发现有鹅翻倒,尽快人为帮它站立起来。
育雏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育雏应该注意的事项:1、温度问题:温度要合适雏鸡对温度比较敏感,出壳后1周内保持35℃左右,随日龄增加,以后每周降低2—3℃。冬季下降1-2度,其他季节下降2-3度,有些育雏室条件不好,提前升温,温度升得过高,靠近炉子边缘或者锅炉边缘,四十多度,造成鸡雏前期饮水不足的鸡只脱水,特别是较弱一点鸡雏脱水速度加快引起死亡加大,温度过高,暖黄吸收速度过快,对后期抗病性能和自身免疫也不是很好。海兰褐前7天一般建议不要超过36度,37度以上脱水加重,具体温度要结合鸡群状况而定,做到看鸡施温,不盲目照搬死抠标准和盲目看温度计定温度!温度恒定合适,鸡雏在笼内散布均匀,不扎堆,不靠近热源或者远离热源,日龄较小种蛋孵化鸡雏或者较弱一点鸡雏,适度调高1-2度,壮雏正常管理即可。2、饮水问题:雏鸡出壳存放24小时后可失去体内水分的8%,存放48小时失去体内水分的15%。为防止雏鸡因失水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进雏之后必须先教雏鸡学会饮水。雏鸡的饮水量大致为采食量的1.5~1.8倍,注意不要断水。为让雏鸡尽快学会饮水,可轻轻抓住雏鸡头部,将喙部按入水中1秒左右,每100只雏鸡教会5只,则全群能很快学会。饮水要及时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一定要及时饮水,否则会造成脱水,采取自由饮水法,第1次饮水给予5%的糖水。一般葡萄糖饮用1天即可,不可过多,长时间饮用葡萄糖水或者电解多维,长时间大剂量饮用葡萄糖或者电解多维,易造成鸡雏早期腹泻,采食量低下等。另外,注意水温和水质,水也要少喂勤添,前期可以选择深井水或者白开水,水温不要太高,最好是在30度以内,每次添加2个小时以内喝完,水温较高,容易造成早期对鸡雏消化道损伤或者形成应激性肾肿,粪便长期含水量高,后期较难恢复。有些地区水质成碱性,对某些药物或者疫苗造成损失,长时间饮用,对肝肾,肠道机能造成损伤,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3、密度要适宜,育雏密度过大,鸡舍内环境不易控制,会产生较多有害气体,并会产生啄癖现象,体重不达标,育雏后期呼吸道控制不住,育雏密度过小,育雏面积和设备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费,等等损失,育好的前提是宁可育少不可贪多,这点需要引起注意!在下面鸡场见到很多案例,特别是秋冬季节,鸡舍内环境不好控制,大密度育雏,外界气温较低时,到中后期,极易出现问题。4、光照要合理,光照可促进雏鸡的采食、饮水和活动,出壳后3日内应给予23小时光照,以后逐渐减少,直至8-10个小时自然光照。减少标准根据大群鸡体各个阶段体重,胫长发育情况和大群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发育正常,可以按照正常情况减少光照,如果发育情况未达指标,可以适度延长光照时间,以达到日龄内能承受极限光照为主,不叨肛,不叨鸡为主,大小分群,延长前一阶段饲料喂养时间,不可盲目照搬!5、湿度要适当,出壳后10日龄内保持较高的湿度利于雏鸡羽毛生长及防止脱水,10日龄后湿度要较低一些以免诱发球虫病,一般10日龄内65%,10日后55%。湿度问题也要引起大家注意,有些时候,温度高,湿度不够,或者温度高,湿度超高,鸡群烦躁,水温低得的时候,有些鸡雏容易出现洗澡现象。另外,早期鸡舍内温度高,湿度小,鸡舍内干热,易对鸡雏呼吸道粘膜造成终身性损伤,后期不可逆,造成有些鸡雏呼吸道病一直持续不断,遇到冷热应激或者其他应激,会混感加重,直到淘汰。湿度过低,鸡雏换毛期间,粉尘加毛屑在鸡舍内飞扬,造成疾病传播。6、用药要细心,用药量过大或药物在饲料中拌和不匀会产生药物中毒,所以预防和治疗雏鸡疾病时,一定要按剂量饲喂,雏鸡肝肾功能还未发育健全,对药物分解代谢能力弱,代谢速度慢,不可大剂量,长时间,多品种投药,治疗药物过多,易造成肝肾衰竭而死亡现象,对鸡体也是一个强应激,对机体自身免疫机能造成较大损伤,这在终端很多案例!质量较好鸡雏,前期一般用点针对细菌病药物即可,不必过多过复杂预防性投药,特殊时期,特殊处理,例如夏季腺肌胃炎前期高发季节,可先根据自身厂子内部情况和鸡群前几天情况,解剖雏鸡抽检,腺胃或者肌胃有部分病变的,提前针对性用腺肌胃和肠道类药物控制。7、前期看护要周密,特别是前七天,需要有场子内部精干人员来看护,白天温度好控制,但到晚上,特别是后半夜温度却不一定好控制,有些场子就是过分自信在设备和人员上,最后出现问题,见过一些案例,需要引起注意。对雏鸡要特别注意精心看护,定期进鸡舍巡视,小鸡胆小,在新环境下,需要被人关怀,以防被饿死、渴死、淹死、踏死、狗猫鼠咬死及中毒而死,还要注意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例如30天内,偶有一些鸡出现消化道问题,应激性肠炎,应激性腺胃炎,应激性肌胃炎,或者混感,造成消化不良,鸡体偏小,时间稍长,形成小老鸡或者小僵鸡。临床经验统计,前7天内发生腺胃炎鸡群,一般损失要大一点,10-30天内的发病的,管理到位,治疗对症并且及时的,损失较小,管理不到位,治疗不及时,且不对症的,发病持续到中后期混感严重,大群均匀度差,死淘率高,损失非常大,60天以后还发生腺胃或者肌胃病变的,首要考虑霉菌及一些免疫抑制病,越大发病,损失越大,治疗效果越差。8.定期挑鸡,每次做疫苗时候,挑一遍鸡,挑什么样的?小,弱,病,残,光长毛不长肉,体重严格不达标,不健康鸡只。体重差距大,残鸡,弱都需要剔除,不正常鸡只易传播疾病,形成传染源,保证大群鸡健康,及时剔除。体重差距不大,精神,粪便,采食正常鸡,可以单独挑到一边,延长雏鸡料使用时间。挑出病鸡,要放到出风口一侧的笼内,也就是风机那边,禁止放到进风口一侧。,鹌鹑的孵化 1、温度。 温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条件之一。温度决定胚胎的生长发育,影响雏鹑的成活。温度过高过低不仅对孵化率有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立体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温度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孵化室的温度也会影响孵化机的温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20—25℃为宜。 2、湿度。湿度对胚胎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与胎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和出壳,孵出的雏鹑身体干瘦、毛短;如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阻碍胚胎发育,孵出的雏鹑大肚脐,无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前期为55%-60%,后期为70%。可用水盘的数量及其内的盛水量来对湿度进行调节。孵化室内的湿度对孵化器内的湿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孵化室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60—70%。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湿度过高,应加强通风,促使水分散发。 3. 通风。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应做好孵化器内的通风,以补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特别是孵化的中、后期尤应注意,否则会发生死胚多、畸形鹑多的现象。孵化器内的通风可通过孵化器上的进出气孔来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关闭进、出气孔,中、后期则应经常打开进出气孔,经常进行换气。但要注意不能有过堂风或风量太大。 4、翻蛋。禽类在自然孵化过程中会不断进行翻蛋,并能将窝边的蛋与中央的蛋调换,这样就可使孵化蛋均匀受热,有利于胚胎发育,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因而当以机器代替禽类进行人工孵化时,翻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质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数及时间,因孵化器类型及胚龄的不同而有别。 从种蛋入孵当天开始翻蛋,直至出雏前2—3天落盘时止,一般每昼夜翻蛋3—12次。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白天每小时翻蛋1次,黑夜每三小时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转90度。 5、凉蛋。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到中、后期会产生大量的热,当孵化温度偏高时,应先行凉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温度趋于正常后方可翻蛋,以减少死胚率。凉蛋可以更换孵化器内的空气,降低机温,排除机内污浊气体。而较低的气温可以刺激胚胎发育,并增强雏鹑将来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需要凉蛋2次。凉蛋的时间因不同的孵化时期、不同的季节而异。孵化初期及冬天,凉蛋时间不宜长;孵化后期及夏天,凉蛋时间稍长。一般凉蛋时间为10—20分钟,凉蛋至蛋温下降到30—35℃即应停止。 6、照蛋。为了了解胚胎是否发育以及发育情况,孵化过程中一般要进行2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头照)在种蛋入孵5天后进行,目的是检查种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无精蛋。发育正常的胚蛋,气室透明,其余部分呈淡红色,用照蛋器透视,可看到将来要形成心脏的红色斑点,以及以红色斑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的有如树枝状的血丝。无精蛋的蛋黄悬浮在蛋的中央,蛋体透明。死精蛋蛋内混浊,也可见到血环、血弧、血点或断了的血管,这是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应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后10天左右进行,目的是检出死胚蛋。此时胚胎发育正常的种蛋气室变大且边界明显,其余部分呈暗色。死胚蛋则蛋内显出黑影,两头发亮。易于鉴别。 由于照蛋时间稍长,易使蛋温骤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时增加室温,以免孵化率受影响。如果种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时,可不必照蛋。或头照时证实种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进行二照。这样做既可以减少种蛋的破损率,又可节约劳动力,孵化质量也不受影响。 一般用鹑蛋专用照蛋器进行照蛋,亦可使用鸡蛋用照蛋器。 7、落盘。种蛋孵化至14—15天时,将蛋由蛋盘移至出雏盘内,叫做落盘。 落盘的蛋要平放在出雏盘上,落盘的蛋,蛋数不可太少,太少温度不够;但也不能过多,过多容易造成热量难以散发及新鲜空气供应不足,导致胚胎热死或闷死。 落盘的种蛋平放后停止反动,温度保持在35-36℃左右,等待出雏。如果温度不够高,可在种蛋上加盖棉毡或棉胎,可以提高温度。一般夏天在35℃,冬天在36℃。 8、出雏。如果孵化条件恰当,种蛋孵至第16天开始啄壳出雏,第17天为出雏高峰。以立体孵化机孵化的,常需20小时左右才能出齐。 雏鹑刚出壳时全身湿透,且很疲劳。但几小时后,羽毛干燥,体力恢复。雏鹑即会乱蹦乱跳,异常活跃。当出雏超过50%时,应将已出壳的雏鹑检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雏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扰。出壳后的雏鹑(蛋鹑)应分别雄,分开饲养。 孵化器内的温度为35-36℃,因而取出的雏鹑不能突然放于冷的地方,而应将其放在预先准备好的保温育雏箱内或笼内,让其充分休息和恢复体力。如果鹑苗要外运的,将雏鹑装入运输专用箱内,及时运出。无论是育雏箱内或运输专用箱内,不能铺垫光滑的纸类。因为雏鹑在光滑表面上难以站稳,两脚极易打滑叉开,日久鹌鹑的脚就会变成畸形。因而应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类东西作垫料。 9、清盘。出雏后的蛋壳、“毛蛋”、垫纸等要及时清除干净,然后将孵化室、孵化器、蛋盘等冲刷干净、晾干。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进行消毒。
养殖鸡鸭鹅下雨天注意的事项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饥饿法在母鸡的产蛋期前一个月内,每一周先逐步减少饲料,以后将饲料控制在正常食量的20%以内,以饮水为主。一个月后,逐步增添饲料,产蛋量提高30%左右。 二、截翅法近年来国外对雏鸡进行截翅,平均增重5-8%,产蛋量增加8-20%,出肉率提高10%左右。 三、土料法在蛋鸡日粮中加喂3-5%膨润土,可增加采食量和产蛋量。在肉鸡日粮中以加入3%的膨润土为好,增重率提高20%。 四、添加维生素c法研究发现,在每吨饲料中加维生素C50克,可使母鸡提高产蛋率11.7%,饲料消耗少。 五、冷饮法炎热季节,让产蛋鸡饮用冷水,能刺激食欲,增加采食,可使产蛋率提高12%左右。 六、彩色法将母鸡在食槽涂上绚丽的彩色,可使鸡食欲大增,产蛋率提高10%以上。 七、添加羽毛粉法在饲料中加入35%的羽毛粉,可使鸡的瘦肉增加、肥肉脂肪减少,产蛋量可提高20%左右。 八、明暗法让母鸡光照2小时,然后在黑暗的房间关6小时,可使母鸡多产大蛋而且均匀。 九、喂废纸法把废书、旧报纸切成碎屑揉成小球拌在鸡食里喂鸡,一个月后,可使鸡的产蛋率提高30%。 十、喂红辣椒粉法在鸡饲料内加入1%的红辣椒粉,并加入少许植株油喂鸡,可提高产蛋率8%。 十一、听音乐法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在其他条件没改变的情况下,在鸡舍内不断地播放优美的单乐,三个月后使鸡的蛋增大。产蛋率也可上升10%左右。 十二、杀鸡给鸡看增蛋法试验证明,杀鸡时让母鸡观看,可以促进母鸡下蛋。其理论依据为动物的“负反授”信号,即动物临死时会向同伴发出信号,要求幸存的同伴加快繁殖,以避免种族的灭绝。老尹家海参为您提供,最好别在那养殖··找个环境好一点的··或者自己挖一个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