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养殖海参 (海参养殖降温设备)
今天天气不错,待在家里闲来无事,给大家介绍下低温下养殖海参 的相关知识,另外也会对大家比较关心的海参养殖降温设备这个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果本文的知识能为您解决心中的疑惑,那麻烦收藏本站,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归纳为以下目录
冬天养海参气温太低怎么办
冬季海参池换水好不好
养海参有什么风险吗?
海参室内养殖技术
冬天养海参气温太低怎么办
海参喜低温,但当水温低于5℃时,海参也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状态,因摄食量不足,对病害的抵抗力便大大降低,很容易发病。 因此,一是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参池水体交换量,抓住冬季的高潮位时期,尽可能多地为参池注入新水; 二是加深水位保持水温,水深至少保持在2米以上,越深越好; 三是条件稍差的参池,必须上人工提水设备,增进池水的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质量; 四是在为参池换水时,不要大排大放,防止影响水温稳定; 五是当水温低于5℃以下时,要加强参池的监测,发现池内有外出的成品海参一定要及时捞出。因为在这个环境温度下,远离附着基的海参是不正常的表现,早早捞出可以避免病菌传染。,你好!气温低是我们不可控制的,我们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使用海水井,如果水温不能超过10度得话,那干脆就上锅炉在大棚内放上升温设备,比如导热扇,锅炉暖气片之类的,大棚两头一边留一个池子长流水,总之就是要保住温度,那才能挣钱如有疑问,请追问。
冬季海参池换水好不好
冬季海参池可少换水。在海参养殖过程中,添换水是改善海参养殖池水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经常更换新鲜海水,不仅可以增加池水的溶解氧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状态;还可以调节池水的盐度,调节池内生物组成,促进生态平衡,对海参的生长极为有利。实践证明,换水量越大海参生长速度越快,成活率越高。科学换水就是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包括剌参要求最佳换水时间及外界海水的质量等),一次交换多少水量,以便达到并能保持刺参要求的最佳环境。冬季低温期,由于刺参摄食量少、代谢差,对水质污染较轻,主要是保持池水的稳定,可少换水。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需正常投饵。刺参代谢量大,水质极易变坏,因此,要加大换水量,一般平均每天换水率不应低于10%。如果刺参密度大或水质不好,还应再加大,平均日换水量可达到20%以上。通过加强换水,保持清新的水质,以促进刺参的快速生长。另外在这个季节水位不必过高,这样有利于增加底层溶解氧,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提高换水率,一股可维持在1~1.5米。夏季(水温23℃以上),海参的生长已明显减缓,逐步转入夏眠阶段。这时海参的代谢量大幅度降低,耗氧量下降,多数海参已不再运动、生长。在夏眠阶段,水温一旦过高或高温时间持续太长,容易造成海参死亡。因此,在此阶段要保持最大水位,使底层温度降低;要增加夜间低温时的换水率,以降低海参池水温度。换水应注意技巧。在海参池内有益浮游植物突然大量死亡下沉,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大量出现,水中溶解氧过低、氨氮过高、pH值超出适宜范围时应大量换水。同时换水应注意池外海水的质量,进水前必须进行化验分析。如果和池水指标相似或不如池水时不应换水。,海丰收-参保利:产品介绍一用途1、主要用在海参养殖池中,用以清除海参的各种敌害生物(如各种鱼、虾、蟹) 2、用在海参冬眠、夏眠前,因海参误入蟹的洞穴被蟹吃掉。提前杀死洞中敌害。 3、用在水域中,彻底清除水体中的鱼虾蟹,清洁水质使用。二用法用量加水2000倍溶解后全池泼洒,必须泼洒均匀,以免影响药效。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量20-30ml,(每瓶用量3-5亩)。水质较浊、有机质较多时加倍用到1.5亩,对于难杀的大头鱼类克适当增加用量。使用后3天应换部分水一次。希望对您有帮助。
养海参有什么风险吗?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三、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参考资料:http://www.fynw.com/nykj/nykjdeta.jsp?id=89341,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海参养殖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海参生病,二是销路不好。生病的主要原因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三、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当然有,投资大的都有风险
海参室内养殖技术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而刺参是我国北方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适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的北部沿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长刺参资源的不断减少,野生海参产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刺参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畅通、饵料丰富的海区,在暂时风浪较大、水质浑浊的海区亦能生存。对水温的要求,在-3℃和34℃都能生存,最适温度12℃--18℃,超过20℃时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对盐度的要求在18--33‰之间,对底质而言,较硬的泥沙底质适于刺参的生长,在有岩石、礁石、水草、海藻丰富的地区更佳。 (一)养殖环境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有大量海藻生长的岩礁地带。底质对海参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底质为泥质或烂泥底质的,可进行如下改造 (1)投石法一般用水泥制作,参礁制作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和栖息,大小重量以便于搬运为宜。有空的参礁,孔径10厘米左右,便于刺参的栖息与采捕。 (3)其它材料 ①底质稀软,投物易淤陷,不利于刺参的存活,故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等物吊于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二、刺参的养殖过程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一)参苗的运输方法(参苗的运输可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 1、湿法将参苗放于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铺放海带草、脱脂棉,上铺用海水湿透的纱布,参苗均匀平放,上盖纱布,装车时箱子一个个垛起来,用苫布盖上运输。 (二)参苗的来源和放养 1、刺参养殖苗种的来源有三种一为直接投放法,将参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网袋投放法,尤其对1厘米左右的参苗来说,其附着力和活动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将造成大量死亡。可将参苗装在20目的网袋中,每袋100--200头,网袋中放进小石块,以防飘浮和移动,放在人工海礁上,网袋口敞开,让参苗慢慢从网袋中爬出。 3、养殖水体 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节和冬季结冰期要多纳水,以维持适宜的温度。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随个体增大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不少于10%。有条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机增氧,用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或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4、投喂 放养密度较大时,单靠天然饵料生长慢、周期长,要适量投喂一些酒糟、虾糠、海带、裙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粗淀粉、小杂鱼粉等。投喂的原则是宁少勿多。日投饵量占参体重的5--10%,日投饵一次,时间在黄昏前后,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三、成参和参苗的质量标准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成参和参苗的质量标准是成参养成或购置参苗的重要质量依据。成参标准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色泽艳、头尾活动自如、运动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摄食快、排便快。凡发现体态色暗而粘滑、肉刺秃而短、活动慢而无力、粪便粘的均要进行药物治疗。 四、疾病的防治--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1、烂皮病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半小时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要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时要加盐使盐度保持在18‰以上。 2、桡足类肠炎的治疗方法是用2--3ppm的土霉素,每个疗程3天。 4、赤潮、黑潮、黄潮采用轮捕轮放的方式,每年留小捕大,根据存池量,每年补充参苗。 2、加工:刺参可鲜食,即用开水闷烫2小时,冷却切片后加调料即食。采捕上来的成参在头背部切割一3--4cm的小口,排出内脏,用淡水煮透,用饱和盐水腌制,几天后,再用盐水煮透,此为水参;如制干,再加盐煮透,用草木灰灰透,晒干即可。刺参的生殖腺和参肠营养丰富,可腌制加工。 六、讨论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1、由于我县境内的底质均为泥质或软泥底,因此如何改造底质,如何使所投的附着基不下陷或尽量少下陷,以便于为海参的生长创造尽量好的环境,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由于我县境为黄河入海口,如何在早汛期或晚汛期(海水温度〈20℃,海参不再夏眠期〉,防止大量淡水的注入引起海水盐度的激变。 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养殖池中的蟹类、海星、海葵、海鲶、虾虎鱼等。 4、进一步认识海参的生活习性,发掘一些适宜的混养模式,提高海水养殖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5、我县境内油井遍布,而海参遇油污污染易自融,我们要采取何种措施来杜绝;一旦污染,我们又用将采取什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 6、刺参的投放时间很重要,一般在春秋水温8℃左右时投放比较适宜,此时敌害生物比较少,不宜造成损失。 7、一旦养殖成功,如何解决销售问题,或者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海参精深加工企业,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8、如何进行工厂化养殖,利用大棚控温,延长生长期,缩短养殖周期,减小风险。,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