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 (河蟹养殖三个阶段)

养羊 用户投稿 2023-06-14 10:13 67 0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池塘河蟹“3 + 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即将河蟹池塘养殖期划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为3-5月份,共3个月,为蟹种(扣蟹)小池塘强化培育阶段,每亩投放扣蟹30-35kg/ (规格为200只/kg),河蟹蜕壳两次后转到大塘,出池平均规格约为50只/kg。第二阶段为6-10月份,共5个月,为成蟹大池塘养殖阶段,投放密度为1000~1200只/亩,河蟹蜕壳3次,平均出塘规格140g/只以上。


河蟹的池塘养殖是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与其它的养殖方式相比,也是当前人工养殖河蟹,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养殖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养殖池塘的水环境控制水平、苗种的质量、日常管理的保证三个方面。


目前,我国用于人工养殖的蟹种主要包括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三个水系的蟹种。三个不同水系的河蟹由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原生活所处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地理种群的差异,导致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有所不同,养殖效果更是大不一样。


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经过“3”阶段的蟹苗培育,减少病残体质差的苗入池,提高下塘蟹苗的规格和成活率,有效降低成蟹养殖密度,提高河蟹抗病能力。


进入9三个月,应定期解底调水,保证池塘的水质清新,保证河蟹正常生长。河蟹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主要是生态预防,种植水草、移植水草、移殖活螺蛳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使用微生物制剂和物理改良剂等保持水体良性生态循环。还要配合河蟹内服药的使用,增强河蟹体质,保证河蟹不出现大量死亡。 进入9三个月,应密切注意水草的虫害,防止虫破坏水草,应定期施杀虫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般用含1%阿维菌素的药品较好。


如长江水系的河蟹, 9月中旬开始洄游。从养殖效果来看,长江蟹生长最快,二秋龄成蟹个体大,可达150g~250g/只,规格整齐,群体增重7~10倍,回捕率可达30%~40%。而辽河水系的河蟹,洄游时间是三个品系中最早的,一般8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份。 辽河蟹二秋龄成蟹个体小,规格为100g~150g/只,群体增重3~5倍,回捕率为20%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辽河蟹已经适应了北方的寒冷气候。瓯江蟹一般10月下旬才开始洄游,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1月份,瓯江蟹二秋龄成蟹规格为80g~150g/只,群体增重1~3倍,回捕率仅1%。所以根据三个不同水系河蟹的生态习性,我们在选择蟹种时,就要选择适合于所处区域、自然条件的蟹种放养 。


河蟹养殖 (河蟹养殖三个阶段)

兰草开花主要靠假鳞茎内储存的磷、氢、氧和氮化物等营养物质,因此施用磷钾肥就成了促花的必要手段。纵观它整个生长过程,施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社会带动强。2018年,排湖渔场从事河蟹养殖人员达到2200人,全场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随着河蟹“3 + 5”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带动了河蟹饲料生产、餐饮服务、市场销售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标签列表